新闻资讯 体育资讯 汽车资讯 生态环保 法治资讯 教育资讯 医疗资讯 食品安全 母婴资讯 房产资讯

“酸碱体质”、“酸碱食物”,你都信了吗?

发布时间:2020-01-03 17:58:53

0

“你是酸性体质吗?”

“你吃的是酸性食物吗?”

……

近年来,种种所谓的“酸碱体质”和“酸碱食物”之说左右着人们的思维,让人们不由得不信:“酸性”意味着“危险”,“碱性”意味着“健康”。

有人甚至买来pH试纸自测唾液、尿液的“酸碱度”,似乎合理膳食就是追求“碱性食物”,规避“酸性食物”;似乎身体健康就是基于“碱性体质”,远离“酸性体质”

然而,真相是:

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支持,

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。

在“酸碱理论”大行其道的今天,让我们用科学,来澄清这些误区和谣言,让大家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合理营养科学理念。

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,几乎难以被食物左右。

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

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。

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,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,也就是说,血液酸碱度(pH值)通常维持在7.4左右。

人体在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酸性或碱性的物质。正常情况下,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,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,以保持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于7.35~7.45范围内。

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,人类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,因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。

具体来说,功能强大的肾脏可有效地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,呼吸过程也参与酸性物质的快速排出,而体液作为巨大的缓冲池,在所谓酸性物质发挥“作用”前,早已将其中和掉。总之,人体正是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,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。

在健康状态下,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,除非消化道、肾脏、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,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,但这与食物的所谓“作用”并无实质性的关系。

如何科学理解食物的“酸碱性”?

食物的确可以被分为“酸性食物”(或称“成酸性食物”)和“碱性食物”(或称“成碱性食物”)。

所谓“酸性食物(成酸性食物)”

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磷、硫、氯等元素,使其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。

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畜、禽肉类、鱼虾类、蛋类、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、核桃、榛子等。

所谓“碱性食物(成碱性食物)”

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钾、钠、钙、镁等元素,使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。

这类食物包括各种蔬菜、水果、豆类、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、栗子等。